健康传播学服务健康中国战略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2-11-24
日常生活当中,有很多人喜欢进行走路运动。 走路是一种有氧运动,适当走路锻炼,能够提高心肺功能,还可以提升消化、代谢系统,并加速全身血液循环,达到提升整体免疫力的作用。 但也有不少人认本站
健康传播学服务健康中国战略本站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已被列入国家发展战略规划。作为人们接受健康观念、认知健康科学、形成良好健康素养的重要路径,健康信息传播对于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作为传播学的一个分支,健康传播学正走进越来越多学者的研究视野。在新媒体技术的加持下,健康传播学研究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健康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健康信息传播活动发生和发展规律的学科。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喻国明介绍,健康传播研究一般有两个维度。传播的效应维度,涉及健康信息的触达与认知、健康观念的形成与演化,以及健康行为的启动与培育;传播的社会维度,涉及微观个体性因素对健康传播与信息加工的影响、中观群体性因素对健康传播与信息加工的影响,以及宏观社会性因素对健康传播与信息加工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健康传播研究备受关注,成果逐渐增多。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张明新表示,我国从事健康传播研究的学者主要来自新闻传播学和公共卫生两个领域,研究议题包括艾滋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患冲突等。该领域近年来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但总体而言,相关研究者对于公众健康素养、健康媒介、特殊群体的健康、健康预防、健康评估与决策等方面关注不够,研究方法以个案式的观察和经验总结为主,对研究发现的理论价值提炼不足。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孙少晶表示,我国的健康传播研究呈现出明显的议题导向。一方面,应用型导向明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推动了健康传播研究的发展。另一方面,食品安全、医患冲突等具有本土特色的议题占据了主体,同时控烟、传染病、慢性病预防等国际共同话题也持续获得关注。
通过梳理文献,孙少晶发现,健康传播学学者最常用的研究方法依次是内容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文献研究法,而像实验法、深度访谈、虚拟民族志、框架分析、团体干预法等研究方法较少被使用。同时,不同学科展现出不同的研究方法取向,新闻传播学侧重于传播内容分析,公共卫生学侧重于公众调查。
传统媒体、互联网、人际交往等信息渠道的差异和社会结构性因素,对“健康知沟”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喻国明表示,通过调查发现,电视使用和受教育程度对健康知沟的形成存在交互效应,即电视使用可以缩小不同受教育程度群体之间的健康知沟。此外,虽然通过调查人际传播和广播使用情况,能够显著预测人们的健康知识水平差异,但人际传播和广播使用都不能改变由受教育程度差异导致的健康知沟。而报纸使用和互联网使用对不同受教育程度群体间的健康知沟也无显著影响。这些发现有助于我们加深对“知沟”现象及其成因的理解,也为学者进一步从互联网投入度等数字鸿沟视角研究该议题提供了参考。当前,如何运用医疗健康信息大数据实现健康管理目标,如何利用大数据带来的重大机遇与积极影响,如何利用众多的健康信息,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新媒体传播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媒体和受众间的关系。张明新表示,新媒体为公众健康知识传播和健康生活方式普及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新媒体环境下,健康信息传播的渠道更为丰富、内容更多样化、传播针对性更强、传播效率更高,为公众的健康管理和医患沟通提供了更大的想象空间。借助5G、AR/VR、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医患沟通的成本大大降低。
基于调研,喻国明发现,人际传播(包括亲人、朋友、同事、医生和专家)是居民获取健康相关信息的首要和主要通道,与大众媒体和新媒体相比,居民对这一类信息源也是最为信任的;但人际渠道中的各类群体掌握的信息质量参差不齐。他认为,如何在人际传播中尽可能地让医生和专家等掌握优质信息的群体发挥作用,是社会认知理论研究者在健康干预活动中需要关注的问题之一。
健康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张明新表示,从国家战略、社会治理和人民需求来看,加强健康传播研究,是刻不容缓的时代课题。健康传播学学者要形成紧密的学术共同体,加强国内外学者的合作,积极拓展研究视野,面向社会关切的重要健康话题以及困扰公众的健康问题,为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健康问题而共同努力。
本站 根据2018年的数据表明,全国每年约有1万人被确诊为癌症! 人们之所以会谈癌色变,并不是说医疗界对癌症束手无策,其实很多早期的癌变,通过科学治疗患者五年内生存率甚至能达到90%左右,这包括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